高跟鞋的发明历史和演变过程 高跟鞋的由来历史

【高跟鞋的发明历史和演变过程 高跟鞋的由来历史】 高跟鞋在很多女生的生活中应该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 , 除了增高功能 , 高跟鞋还营造了一种优雅、成熟的感觉 。
当某天想走熟女路线的时候 , 穿上一双恨天高 , 摆上一张冷漠脸 , 蹭蹭蹭走在路上 , 感觉就好像走上了人生巅峰 。

高跟鞋的发明历史和演变过程 高跟鞋的由来历史

文章插图

到底怎样的鞋才算高跟鞋?一般来讲 , 女鞋跟高在50毫米以上的统称为高跟鞋 , 超过80毫米的为超高跟鞋 。 男鞋跟高在30毫米以上的统称为高跟鞋 。
对 , 你没听错 , 不要以为高跟鞋是女生的专属 , 男生也是可以穿的 , 只是方式上更为含蓄 , 多以暗高跟的形式存在 , 暗搓搓的增高 , 增加男性视觉上的高度 , 让他们更显身材 , 更显气质 , 比如……
高跟鞋的发明历史和演变过程 高跟鞋的由来历史

文章插图

高跟鞋并非女生的专属 , 也并非是现代人的专属 , 其实在中国 , 数千年前的女子们便已经穿上了不同造型的高跟鞋 。
春秋时期出现最早的木屐高跟鞋
木屐是高跟鞋在中国诞生的雏形 。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 根据史料记载 , 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被拒 , 就企图用火烧绵山的方法逼他出来 , 不了介子推却抱住一棵大树并被烧死 。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 现在的“寒食节”便源自于这个典故 。
但你或许不知道的是 , 陷入极度悲痛之中的晋文公还用那棵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 , 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
在中国古代高鞋跟都是木料制作的 , 因此称为木屐 。 古时将高跟称为齿 , 所以木屐又被称为齿屐 。
高跟鞋的发明历史和演变过程 高跟鞋的由来历史

文章插图

▲春秋战国时期双髹漆双齿木屐
战国时期出现了胡履厚底鞋
少数民族游牧部落的骑士 , 他们为了能在骑马奔驰时 , 得到发扬光大 。 脚上穿的鞋在马镫上不方便花落 , 所以将鞋跟加长加高 , 方便骑马 。 这种高跟式胡履在战国时 。
高跟鞋的发明历史和演变过程 高跟鞋的由来历史

文章插图

▲胡履厚底鞋
汉代出现了高低舄
舄 , 始于商周 , 是一种复底的鞋子 。 鞋底是双层 , 上层用皮、葛为面 , 下层用木 。 通常用于朝会、祭祀 。 一般是和冠服相配 , 是王(后)及诸侯穿的 。
南北朝曾改进为用双层皮底 , 但是到了隋朝又恢复原来的材料 , 唐宋元明历代因袭 , 至清祭祀用靴 , 穿舄祭祀的制度逐渐废除 。
高跟鞋的发明历史和演变过程 高跟鞋的由来历史

文章插图

魏晋南北朝木屐高跟鞋进一步发展
三国时期已经普遍使用木屐高跟鞋了 , 高跟鞋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 。
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对木屐情有独钟 , 他喜爱爬山运动 , 为便于上山下山 , 他把先人传下来的木屐高跟鞋进行了改进 。 发明了随时可以随时拆装前后两个木高跟的活齿木屐 。 上山的时候可以拆除后齿留前屐 , 减轻爬山的压力 , 行走如履平地 , 人们称这种木屐为“登山屐”或“谢公屐” 。
高跟鞋的发明历史和演变过程 高跟鞋的由来历史

文章插图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后跟高于前底的高跟鞋
这个时候的高跟鞋与现代意义上的高跟鞋比较接近了 , 鞋跟明显突出 , 后跟部位的高度高于前底的厚度 。 鞋跟的造型也有了很多变化 。 但高跟鞋的这种形式在后来渗透到中国特有的小脚文化中 , 出现了高跟尖头鞋(金莲鞋) , 其实用的功能性逐渐消失 , 取而代之的是对女性审美的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