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防的内容和要求 夏季三防是指什么

夏至将至 , 由此正式进入盛夏时节 , 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 。 夏至前后 , 天气炎热、雨水较多 , 环境中湿度大 , 人们易受暑邪、湿邪、寒邪侵犯而引发各种疾病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封慧主治医师提醒 , 夏至前后要做到“三防”:防暑、防湿、防寒 。

夏季三防的内容和要求 夏季三防是指什么

文章插图

防暑夏至前后 , 如当天气温较高 , 上午11点至下午15点这个时间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 外出也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 , 如打遮阳伞、戴宽边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等 。 衣服也尽量选用宽松浅色透气衣服 , 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 , 引起中暑 。 此外 , 可准备充足的水、饮料或防暑降温的食品 , 如酸梅汁、绿豆汤或其他含电解质的功能性饮料 。 水果可食用西瓜、黄瓜、番茄等 。
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有头痛、头晕、口渴、多汗、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等中暑症状时 , 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 , 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同时及时补充淡盐水 , 或服用十滴水、仁丹等进行物理降温 。 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等症状 , 应立即就医 。
防湿我们日常所说的湿气在中医里又称做湿邪 , 它是人体水液代谢异常的一种现象 。 根据来源不同 , 又可分为外湿和内湿 。 外湿多和久居潮湿之地或者淋雨涉水有关 。 夏至前后雨水较多 , 空气湿度较大 , 环境中的湿邪易侵犯人体引发疾病 。 内湿多和脾的功能相关 。 从中医角度来看 , 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 , 如素体脾虚 , 或嗜食肥甘厚腻、生冷、甜腻食物 , 易损伤脾胃功能 , 易导致脾虚生湿 。
然而 , 不管是外湿还是内湿 , 都有重浊、粘滞的特点 。 因此湿邪侵犯人体 , 人们会出现四肢困倦、头重如裹、腹胀痞闷、食欲不振、口腔粘腻、大便不成形或者粘腻不爽、舌苔厚腻等症状 。
封慧主治医师介绍 , 可通过改善饮食方面来进行化湿 ,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 一是健脾化湿 , 可适当增加健脾食物摄入 , 如山药、莲子、白扁豆、薏米仁等 , 增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 。 二是利水渗湿 , 可适当增加的红豆、绿豆、冬瓜、玉米须等利水食物的摄入 , 通过利水来化湿 。 三是芳香燥湿 , 可适当增加些草果、扣仁、茴香、陈皮等芳香类食物摄入 , 这类食物大多偏燥 , 有芳香燥湿的作用 。
除了饮食方面外 , 也可买一些祛湿剂挂在家中 , 空调定期选择除湿模式 , 从而降低空气湿度 , 避免环境中的湿邪侵犯人体 。 同时适当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 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运动 , 微微出汗 , 通过出汗来排湿 。
防寒避免过度食用冰镇食物 。 夏至前后 , 很多人贪食冷饮、冰镇西瓜等 , 但如果频繁地进食各种冷冻或者冰镇食品 , 会损伤脾胃功能 , 引起腹胀、消化不良、便溏腹泻等症状 。
避免冷水洗澡 。 夏至前后天气炎热 , 冷水洗澡让人觉得清凉舒爽 , 但夏天人们的毛孔处于开泄状态 , 洗冷水浴易使寒气侵入人体 , 损伤人体阳气 。 特别是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 , 毛孔张开 , 这时候再洗冷水浴很容易受凉感冒 。 因此 , 即使夏季气温较高 , 仍建议温水洗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