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为什么叫周文宾,四大才子的徐祯卿,为什么又叫周文宾

徐祯卿为什么叫周文宾

徐祯卿为什么叫周文宾,四大才子的徐祯卿,为什么又叫周文宾

文章插图
徐祯卿叫周文宾的原因是艺术创作改编 。徐祯卿与唐寅、祝枝山、文征明齐四人被称作“吴中四大才子”,但徐祯卿与其他三人文学成就大有不同,生平多在为官,离世也早 。因而在关于四大才子的艺术创作中,文艺创作者杜撰出周文宾来匹配另外三大才子 。徐祯卿是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
四大才子的徐祯卿,为什么又叫周文宾徐祯卿并不是叫周文宾,四大才子之后出现了周文宾是作者杜撰的,实际上徐祯卿并不等同于周文宾 。
“江南四大才子”在众多影视剧中皆有此名号,他们分别是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和周文宾,但在历史资料中查明,却无周文宾此人,四大才子的称号确有其事,但这第四人被周文宾所代替的却是徐祯卿,与其他三人文学成就大有不同,因而在关于四大才子的艺术创作中,作者便杜撰出周文宾此人来匹配另外三大才子 。
徐祯卿为什么叫周文宾,四大才子的徐祯卿,为什么又叫周文宾

文章插图
徐祯卿的相关成就
徐祯卿,明代文学家,富有“吴中诗冠”、“吴中四才子”的誉称,虽与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其名四大才子,但徐祯卿与其他三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其他三者皆精通绘画书法,而仅徐祯卿一人以诗歌名满士林,因而并未有徐祯卿的画作留世 。
吴中四大才子中三人精通绘画,且性格风流,行事高调,而徐祯卿却与之不同,不通书画,只忠于诗词,性格也属清高冷傲,着实与风流才子不靠边 。
江南四大才子徐祯卿还是周文宾徐祯卿与唐寅、祝枝山、文征明齐名为“吴中四大才子”,但因为影视剧的关系,大众所熟知的“四大才子”有所出入,单单就是徐祯卿被掉了包,成为了周文宾,这其中有何玄机 。
众所周知,“江南四大才子”在众多影视剧中皆有此名号,他们分别是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和周文宾,但在历史资料中查明 。
徐祯卿为什么叫周文宾,四大才子的徐祯卿,为什么又叫周文宾

文章插图
却无周文宾此人,四大才子的称号确有其事,但这第四人被周文宾所代替的却是徐祯卿,与其他三人文学成就大有不同,因而在关于四大才子的艺术创作中,作者便杜撰出周文宾此人来匹配另外三大才子,可怜独精于诗词的徐祯卿就这样被人夺去了誉称 。
徐祯卿自小聪颖,在诗词方面极有天赋,无师自通,文理皆极为擅长,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略年长后文章拜师于吴宽,书法拜师于李应祯,学成之后,青胜于蓝,自成一家 。
【徐祯卿为什么叫周文宾,四大才子的徐祯卿,为什么又叫周文宾】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称为“前七子”,徐祯卿所提倡文学流派,强调文章以秦汉为标榜,古诗则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徐祯卿在文章书法上皆有大家之作,他所作诗歌中“文章江左家家有,烟月扬州树树花”被无数名家引用,成为千古绝句 。
周文宾是江南四大才子吗查《明史》及诸多正史,明朝中后期,苏州确有“江南四杰”“吴中四才子”之说 。然,据《明史文苑传》记载:苏州四才子乃祝允明(枝山)、唐寅(伯虎)、文征明、徐祯卿,而周文宾其人确是翻阅诸般史书亦查无此人 。故而可知,此为后人属意将徐祯卿篡改为周文宾 。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出身贫寒,长相粗鄙,但聪明好学,学识渊博 。其于四才子中年龄最小,科举功名最高,官位最大 。与唐伯虎比邻,亦为“刎颈交”,与祝枝山为“忘年交”(年龄相差十九岁),与文征明为“文字交” 。唐伯虎颇为赏识徐祯卿之才,曾举荐于画坛领袖沈石田,名士杨循吉等 。
徐祯卿以诗闻名,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合称“诗中四杰”,又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恩,合称明代“前七子”,于当时及整个文学史上俱皆具极其深远之影响,《明史》称其为“吴中诗人之冠” 。
按理而言,徐祯卿记忆力超群,“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且绝顶聪明,少年时即已“工诗歌”,此皆极符“才子”特征,可何故偏偏将其逐出“四才子”之列?
经分析得以下因由:
其一,出身贫寒 。
其二,长相粗鄙 。
据史料记载,徐祯卿生就一双三角眼,“双瞳烛人”,且多眼白 。此种长相颇为可怕,使人先入为主,而以之为阴森狡诈 。
仅长相而言,演绎风流才子韵事佳话确是不适 。反之,虚构者——周文宾其人则是风流倜傥,出身富家,与唐祝文三者传说浑然一体 。
以周文宾取代徐祯卿,可使四才子更具名气 。其实,从现有史料而言,徐祯卿虽为丑男却无劣迹,乃是循规蹈矩,且颇有建树者 。此真应“人不可貌相”之古训 。
其三,与另三位才子终老吴中不同,徐祯卿中进士后便留京任职 。
而后其文学理念亦发生变化,与李梦阳、何景明交往频繁,渐渐“悔其少作”,改而推崇汉魏盛唐,于“前七子”中位列第三,从此跻身主流文人之列,而吴中文人多叛逆,故而与其分道扬镳 。此或为其逐出“才子”之列之重要原因 。
所谓“前七子”乃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者,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为区别后嘉靖、隆庆年间所出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
前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朝政、庸弱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其时流行者——台阁体诗文与“啴缓冗沓,千篇一律”之八股习气 。
其文学主张为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为诗文创作指明新路,以拯救其时诗风之萎靡不振 。可见,徐祯卿颇具责任心 。
其四,于四才子中,唐、祝、文三者,俱为文人兼艺术家,如唐寅、文征明之画,祝允明之字,俱皆各领风骚、卓有成就 。
三者尽管亦能诗善文,但均不以此为主,其主要成就应于艺术领域 。唯徐祯卿以诗名世,乃纯粹文学家 。
于此而言,徐祯卿与其他三者有着较大差别 。此或为其终被逐之因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