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鳌的故事—弃文从医,医术超群

沈金鳌(1717—1776), 字芊绿, 号汲门, 晚年自号尊生老人, 江苏无锡人, 清代医家 。
 
· 通儒硕学
沈金鳌生活在清代康乾盛世时期, 自幼好学, 博览群书, 于经、史皆通, 且擅长诗文, 著有《易经随笔》《左传列国》《毛诗随笔》《体画吟》《离骚读》等 。 他于乾隆年间中举, 可惜后来考进士屡试不第, 最后转而从医 。 他说:“昔人云‘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 余将以技济人也 。 ”沈金鳌师从名医孙庆曾 。 孙庆曾医术高明, 精通临床各科, 沈金鳌尽得其传 。


有一次, 名士周文俊患肝病, 医生都按湿证治疗, 用了大量燥湿药 。 周文俊服药后不但未见好转, 且出现口干舌燥、牙齿和上下腭发黑、无法入睡等症状, 后辗转请到沈金鳌诊视 。 沈金鳌认为, 此证是肝火旺盛, 投以平肝清火之剂, 周文俊服药后很快便痊愈了 。
【沈金鳌的故事—弃文从医,医术超群】

有人认为沈金鳌之所以医术超群, 是由于40岁前专志儒学, 为其转攻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 对儒学的深入理解, 使他能更好地融汇所学, 造诣才能更为高深, 临证方能切中要害 。
 
· 谨本详始
沈金鳌认为, 遣方用药或著书立说, 都要审慎对待, 否则会贻误后世 。 学医的人一定要从实践出发, 不可妄言, 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 。

沈金鳌的故事—弃文从医,医术超群

文章插图

明清之际, 儿科有麻、痘、惊、疳四大证, 其中的痘疹即天花, 在当时是一种死亡率比较高的传染病 。 沈金鳌在其儿科著作《幼科释谜》中, 列有惊风、伤寒、麻疹、疟疾、黄疸、水肿、咳嗽哮喘、啼哭等二十四门症候, 记载的小儿病证非常详细, 可独缺痘疹这一大证 。 这又是为何呢?


沈金鳌在《幼科释谜》自序中给出了答案 。 幼科中独痘疹一症, 其旨微, 其候险, 其变化百出 。 必须有人临证指示, 而后才能悉其精微, 知其蕴奥 。 他的老师孙庆曾本来精于痘疹, 可惜沈金鳌在受业时未跟随老师亲临痘疹患者家中, 也没听到关于痘疹的教诲, 所以关于此病症不敢发表见解 。 沈金鳌认为, 虽然他读了很多相关著作, 道理上也都晓然于心, 但这不等于晓然于手、于目, 岂敢口出妄言, 所以二十四门中独缺痘疹 。
 
· 著书立说
沈金鳌不仅医术高超, 而且比较全面, 精通内、外、妇、儿各科 。 他治学严谨, 务实求效, 加之笔耕不辍, 先后著成《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幼科释迷》《妇科玉尺》《要药分剂》 。 他在医学治学上也秉持儒家思想, 认为“人之生至重, 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 庶不致草菅人命” 。 所以沈金鳌将这些著作合为丛书, 名为《沈氏尊生书》 。
沈金鳌的故事—弃文从医,医术超群

文章插图

《脉象统类》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 统27种脉象, 条理清晰, 脉理透彻 。 沈金鳌觉得《脉象统类》虽然很详细, 但内容比较琐碎, 难于记忆, 于是又写了《诸脉主病诗》一卷, 把27脉主病的详细内容写成了诗句, 朗朗上口, 便于记诵 。 《杂病源流犀烛》将92种病证一一探其由来, 究其流传, 悉其病症, 考其证治, 参考了从《黄帝内经》到宋、元、明历代名著之精华, 阐发个人诊治的独到见解, 较有特色 。 《伤寒论纲目》以张仲景《伤寒论》原文为纲, 以后世医家注解为目, 又加入沈金鳌的按语, 从中可看到其立足临床辨证, 务实求效的精神 。 《妇科玉尺》体现了沈金鳌为妇科病诊治寻求规矩准绳的初衷 。 《要药分剂》选取常用药400多种, 从功效主治到药性归经, 从前人论述到服用禁忌, 乃至炮炙方法, 皆录入其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