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黄芩本名“芩”,是为芩草,因草色黄而有俗名“黄芩” 。“芩”字本义为“止血草”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 。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
【黄芩】

黄芩

文章插图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 。治乳痈,发背 。"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
黄芩的营养价值1、黄芩为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
2、黄芩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黄芩

文章插图
黄芩的药用价值(1)抗菌、抗病毒
①黄芩素、汉黄芩苷元 。
②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
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
(2)抗炎
黄芩素、黄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应 。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
作用环节: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 。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
(4)解热 。
(5)保肝、利胆(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
(6)镇静:中枢抑制 。
(7)对血液系统影响
作用复杂:黄芩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素等→抗凝血: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
黄芩

文章插图
黄芩的副作用和使用禁忌  《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