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节由来


粽子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粽子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粽子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粽子节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
粽子: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食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
【粽子节由来】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