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风筝的寓意和象征

春风拂面,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 。 古往今来,每当此时,河东人纷纷结伴而行,面向广袤绿色田野,放飞着快乐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据载,风筝起源于数千年前,经历代传承不断发展,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内涵更加丰富,群众喜闻乐见,逐渐成为集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元素于一体的载体 。

风筝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风筝的寓意和象征

文章插图

河东风筝与文化
1.河东风筝的源流
河东风筝文化底蕴深厚,根据河东史料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河东风筝最早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舜帝时期,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河东农事需求的产物 。 为保护稷黍免受雀鸟侵食,在鹞鹰捕捉害鸟的启发下,舜帝、后稷、敤首等带领先民最初以藤条绑扎成骨架,用麻布蒙面,用线牵引,做成形似鹞鹰的飞行物,使它在秋收时节迎风而翔,于田间上空盘飞,保护稷黍免受雀鸟侵食,河东先民们称其为“风鹞” 。 这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 。 “风鹞”后又生发出与粮食有关的“要丰”之含义 。 汉代,蔡伦客居河东,在当地利用蒲草制纸 。 由于纸轻薄方便、费用低廉,人们便用纸做面料,并绘图施彩,使得纸风筝逐渐用于民俗和娱乐活动 。 宋金时期,由于晋南木版年画的兴盛,人们又多把现成的木版年画粘糊在绑扎的骨架上,非常方便又好看,推动了河东风筝的丰富和发展 。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剧作《绯衣梦》里,将风筝作为情感交流的引线,最早将其融入戏剧内容 。 放飞风筝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 在闻喜县下阳出土的一座金代古墓室壁画上,就绘有十个童男童女放飞蝴蝶风筝的情景 。 这是国内罕见的河东风筝娱乐活动的真实写照 。 在民国时期,由新绛出版发行的河东小学生教科书中,就编写有“放纸鸢”和“风筝歌”的课文 。 可见河东儿童从小就接触到风筝 。 河东还流传许多有关风筝的民歌,内容丰富,多表现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 运城市蒲剧团编演的大型蒲剧传统戏《风筝缘》,题材就来自河东民间风筝故事 。 在大型蒲剧电影《枣儿谣》里,也多次展现了河东风筝的场景 。
2.河东风筝的民俗讲究
河东风筝历来与民俗讲究紧密相关,表达了人们向善向美的心理需求 。 如迎春时节放风筝,多是喜庆、祈愿、娱乐性的,体现了对新的一年的祝福 。 清明时节放风筝,多是期盼、祝愿的内容 。 如“天行帖子”的风筝,上有相关文字图画,迎风放入空中,民间认为可与过世亲人对话,表达怀念之情 。 清明时节放风筝还有一种“放晦气”的习俗,是在放飞过程中有意将风筝线剪断,意为烦恼会随风远去,邪祛福来 。 放风筝又最忌落入他人家中,不慎落入,房主则视为“祸从天降” 。 中秋时节放风筝从最初寓意佑护丰收演进为“祈丰收”“庆丰收”的民俗娱乐活动 。
3.河东风筝的艺术特点
河东风筝制作的审美情趣,是讲究骨架的简洁、轻盈,平衡的结构美,相关图形的造型美 。 它也吸纳借鉴了当地剪纸、刺绣、木版年画、皮影等姊妹艺术元素、手法及表现内容 。 例如关公、舜帝、龙、凤、雄鹰、蝴蝶等,均是当地风筝的主打题材 。 而今,富有创意的河东风筝又增添了西厢记、永乐宫壁画和鲤鱼跳龙门等元素 。 图饰上也有了更多讲究,主要表现福禄寿喜和大美大善的内容,施彩上也讲究对比鲜明,用透亮的红、绿、黑、紫等酸性染色,代表着源于传统的美感需求 。
1991年,《河东风筝艺术渊源与特色》一文被推荐给国际风筝联合会和中国风筝协会,并在全国风筝艺术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 。 接着《河东风筝文化纵横谈》一文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 1992年,运城率先在我省举办河东风筝艺术展;1993年,运城又成立了风筝艺术研究会;2016年,我市民间风筝项目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 现今,河东人又借鉴融会贯通,将河东风筝艺术搬上舞台表演,开启了河东风筝艺术的发展创新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