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求雨,求雨咒语大全 慎用


怎么求雨!家里太热了 , 怎么求雨?我准备用古老的办法来求雨! 在山西晋中一带 , 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 。 在祁县一带 , 天旱时 , 由村里挑选出七个聪明伶俐、品性兼优、家门兴旺的年轻少女进行求雨 。 其办法是:先把这七个少女家中所用的蜡烛搓配在一起 , 再以这七家的蜡和七家的炉灰用水调成稀泥 , 抹在村中一块光亮的方块石头上 , 上面放一大罐 , 盛满清水 。 之后 , 由七个少女扶着罐子的边沿 , 一边扶着一边转圈行走 , 嘴中念着类似于诅咒的求雨辞:“石头姑姑起 , 上天把雨去 。 三天下 , 唱灯艺 , 五天下 , 莲花大供 。 ”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由这七个少女向龙神表述 。

(宋真宗)咸平二年旱 , 诏有司祠雷师、雨师 。 内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择东方地作坛 , 取土造青龙 , 长吏斋三日 , 诣龙所 , 汲流水 , 设香案、茗果、糍饵 , 率群吏、乡老日再至祝酹 , 不得用音乐、巫觋 。 雨足 , 送龙水中 。 余四方皆如之 , 饰以方色 。 大凡日干及建坛取土之里数 , 器之大小及龙之修广 , 皆以五行成数焉 。 诏颁诸路 。
景德三年五月旱 , 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 。 其法:择潭洞或湫泺林木深邃之所 , 以庚、辛、壬、癸日 , 刺史、守令帅耆老斋洁 , 先以酒脯告社令讫 , 筑方坛三级 , 高二尺 , 阔一丈三尺 , 坛外二十步 , 界以白绳 。 坛上植竹枝 , 张画龙 。 其图以缣素 , 上画黑鱼左顾 , 环以天鼋十星;中为白龙 , 吐云黑色;下画水波 , 有龟左顾 , 吐黑气如线 , 和金银朱丹饰龙形 。 又设皂幡 , 刎鹅颈血置盘中 , 柳枝洒水龙上 , 俟雨足三日 , 祭以一豭 , 取画龙投水中 。 大中祥符二年旱 , 遣司天少监史序祀玄冥五星于北郊 , 除地为坛 , 望告 。 已而雨足 , 遣官报谢及社稷 。

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礼俗·迷信》载:“请龙 。 农民遇久旱 , 则请龙 , 约邻村农民舁境庙之神往龙潭祷求 , 偶见水中有蛇、鲤或蛙、鱼等动物浮出即以为龙 , 置诸缸内 , 请之而归 。 要求邑之长官 , 跪拜供奉如神 , 或醵赀演戏以敬之 。 俟雨下乃送回 。 ”
旧时 , 宁波各县请龙求雨 , 大体类同 , 亦有稍异者 。 鄞县瞻岐地方请龙王 , 先遣人夜入龙王庙 , 用麻袋套住神像 , 抬到当地庙内供奉 , 称“偷龙王” 。 数日后仍不雨 , 则把神像置于烈日下 , 让“龙王” , 尝一尝久旱不雨、烈日曝晒之苦 , 但又恐晒坏神像 , 乃戴以笠帽、披以蓑衣 , 称“晒龙王” 。 再不雨 , 则相约往“龙潭”请龙求雨 。 事先遣人鸣锣通告“禁涂”(禁止下海涂捕捞) , 不准鱼虾上市 , 各家“净灶吃素” , 食荤者处罚 。 请龙队伍以大纛为先导 , 铳、锣随之 , 而后龙亭、神轿 , 乐器吹奏 , 念伴敲打祈念 , 村民排成长队殿后 , 多至二三千人 , 长达三四里 。 瞻岐附近称龙潭者有四处 , 但当地农民却信远在镇海三山岩头龙潭“老龙” 。 午夜出发 , 抵达后供祭潭边 , 双手合十跪地 , 念伴诵“龙王经” , 请“龙”显身 。 时已派好数名青年 , 手持捞具环潭侍立 , 一见水上有浮游动物 , 眼明手快 , 立即将“龙王”网住 , 放入“圣瓶” 。 随后族长许愿 , 如不日赐雨 , 即演戏“谢龙” 。 迎归后供祭在庙内神座前的神案上 , 昼夜有人轮流“值圣” , 族内大户轮供“圣头饭” , 每日上香祭供三次 , 谓之“侍雨” 。 久旱则雨 , 适降甘霖 , 则视为“灵验” , 开演“谢龙”戏、行纸会 , 最后送回龙潭 。 稍有不同者 , 有些地方“请龙”时由族长或念伴跪在潭边 , 用铜锣从潭中兜起浮游动物 。 有的地方凡加入请龙队伍的人 , 皆手执小旗 , 烈日晒头 , 不得戴草帽 , 脚穿草鞋或蒲鞋 , 表示虔诚 , 以感动“龙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