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西医对一般疾病有明确的诊断 , 全国各地的治疗方案可能都是一样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学指南共识和专家意见”的形成和发表带来的便利 。
中成药的申请 , 国家也在制定相关的申请指南 。
今年1月 ,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 标准化项目组发布了《 《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2020)》 .》仔细阅读指南后 , 发现指南内容丰富 , 实用性强 。我觉得如果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 不管是不懂中医的西医 , 还是珍贵的父母 , 都应该能够理解、学习、运用 , 所以整理如下 。
小儿感冒总括
儿童感冒 , 西医称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西医对这种疾病的理解是什么?请参见以下思维导图: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以下内容为本文的核心知识,本版指南主要针对依据感冒的伴随症状.的药物选择核心内容包括:选择什么药物 , 如何服用 , 治疗多少天 , 以及哪些症状可以缓解和改善 。不用说 , 介绍真的够详细了 。
我会先以一个思维导图,然后中医人袁检仔注的方式介绍指南的核心内容我的临床用药经验或者意见在思维导图之后通过“http://www. Sina.com/”的方式让大家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
让我们废话少说 , 直接进入今天的话题!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附录's指南推荐小儿豆翘清热颗粒单用3-4天 , 可缓解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咳痰 。缩短退热时间;改善腹胀、便秘和食欲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小儿赤翘清热颗粒是我国著名儿科医生李少川从古代中医传下来的名方 。它是由大柴胡汤制成的 , 其中含有大黄 。这个方子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风热郁结型感冒患儿 , 临床症状为发热、舌红、苔厚腻、腹胀、便秘 。
特别强调:此药用于治疗小儿风热郁结 。对于风寒或脾虚的儿童 , 舌红、舌苔厚、大便干燥等临床症状不适合使用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对于中医人袁检仔注:对于感冒伴腹胀、便秘患儿 , 感冒咽痛便秘的儿童 , 指南建议单独使用秦湘清解口服液3天 , 可有效退烧 , 改善鼻塞、咽痛、便秘症状 。
秦湘清解口服液是专为外感表里热证儿童设计的 。临床用药的核心症状为:风热感冒鼻塞 , 脓黄鼻涕多 , 口渴多水 , 咽喉肿痛 , 内热便秘 , 舌苔黄腻等 。
这种中成药治疗以“肺大肠表里”为原则 , 既清内热 , 又解外感 , 既治肺又治肠 , 及时有效地祛邪外出 , 控制病情进展 。
特别强调:临床上 , 对于感冒、感冒或大便稀稀的儿童 , 应慎用此药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的儿童急性咽部扁桃体炎、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 虽然名称不同 , 但都是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儿科中 , 这三种疾病急性期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热毒” 。
对于这三种疾病 , 指南推荐使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进行治疗 。其中: 。建议单独用此药治疗小儿急性咽部扁桃体炎5-7天 , 可改善咽喉肿痛症状;对于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 建议单用本品5天 , 可改善发热、厌食、流涎等症状 , 缩短疱疹消失时间;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 建议使用抗生素5天 , 可缩短退热、消除扁桃体脓性分泌物的时间 。
普蓝消炎口服液确实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 其临床疗效也是肯定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 , 这种中成药主要由
有疱疹性咽峡炎 , 建议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 5-7 天 , 可缩短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疱疹消失时间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当小儿感冒以发热、鼻塞流涕、偶发咳嗽为主时 , 指南推荐单独使用小儿解表颗粒治疗3 天 , 可改善发热、鼻塞流涕症状 。
关于这条 , 其实指南说的就是:风热感冒可以选择小儿解表颗粒 , 因为所列举的核心症状都是风热感冒症状 , 而小儿解表颗粒也确实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 。方中以解表散风退热和清热解毒利咽的中药为主 。其辨证要点是:鼻涕是黄稠鼻涕或黄浓鼻涕为主、咽红或疼痛、咳嗽声音清脆 , 指纹发紫 。
寒和热是两个矛盾体 , 既然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 , 那风寒感冒患儿 , 临床不宜使用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当小儿感冒以发热、鼻塞、流清鼻涕为主时 , 指南推荐单独使用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颗粒)治疗3天 , 可缓解鼻塞流涕 , 缩短退热时间 。
关于这条 , 其实指南说的就是:风寒感冒可以选择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 。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 由古代名方“柴葛解肌汤”加减而成 , 虽然方中很多疏风解热之品 , 但本方发散解表之力强 , 仍不失为治疗风寒感冒兼有郁热之品 , 可以缓解风寒感冒的鼻塞、流清涕症状 , 也可以解除体内郁热 , 缩短风寒感冒退热时间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指南认为 , 对于小儿感冒咳嗽伴呕吐 , 指南推荐单独使用健儿清解液治疗3 天 , 可缩短退热时间 , 改善呕吐、腹泻、咳嗽、咽痛症状 。
其实 , 临床把呕吐性感冒叫做“胃肠型感冒” , 一般认为 , 应该以“藿香正气口服液”(同本指南第12条)来治疗;但这版指南指出“小儿感冒咳嗽伴呕吐推荐健儿消食液” 。究其原因:藿香正气口服液适合风寒感冒呕吐;而健儿消食液组方以清热药+健脾行气消食药而成 , 适合风热感冒咳嗽伴呕吐患儿 , 此为个人根据组方之见解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指南认为 ,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或急性扁桃体炎 , 推荐辅助使用儿童型开喉剑喷雾剂 , 治疗 3-5 天 , 可缩短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退时间 , 改善咽痛、流涎症状 。
开喉剑喷雾剂的功效是清热解毒 , 消肿止痛 。临床用于肺胃蕴热所致的咽喉肿痛 , 口干口苦 , 牙龈肿痛以及口腔溃疡 , 复发性口疮见以上证候者 。作为一个无需口服的喷雾剂 , 使用方便 , 对于咽喉肿痛疾病临床疗效也很不错 , 确实为临床咽喉肿痛性疾病的常用辅助用药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指南认为 , 小儿感冒伴咳嗽、咳痰 , 
推荐联合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5天 , 可改善发热、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症状 。
在这里 , 我必须强调:风寒或风热感冒都可能伴有咳嗽、咳痰情况 , 指南所列的那些症状是无法判断寒热性质 。在没有分清寒热前提下 , 是不能随便选用感冒的中成药的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由麻杏石甘汤+清热药组成 。这个中成药是治疗风热感冒、风热咳嗽的 , 临床症状多见:流黄浓鼻涕、咽喉红痛、咳嗽清脆、咳痰色黄质粘 , 或兼喘息、汗出而口干渴、舌质发红 , 苔黄腻等 。
所以 , 如果是风寒感冒咳嗽 , 鼻塞流清鼻涕、咽喉没有红肿疼痛、咳嗽声粗、痰白或稀 , 舌质偏淡 , 苔白等情况 , 万万不可选用的哦!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指南认为 , 以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咽痛为主的小儿感冒 , 推荐单独使用连花清瘟胶囊 , 治疗 3 天 , 可缓解咽痛、头痛、四肢酸痛症状 , 缩短退热时间 。
其实 , 这条指南描述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咽痛”这些症状 , 其实与临床所见的流感症状相符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确实是中医的治流感药 , 也是天然的治流感药 。
虽然我是中医 , 但临床发现如果确诊甲流、乙流 , 尤其在流感症状3天内 , 服用奥司他韦颗粒/胶囊确实见效更快(特别指出:连花清瘟治疗流感确实有效 , 奥司他韦治疗甲流、乙流见效之快也确实令我钦佩 , 我的所有文章内容都是个人临床真实所见所得 , 无任何利益瓜葛!)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指南认为 , 小儿感冒伴发热、惊厥 , 推荐在镇静止惊基础上联合使用儿童回春颗粒治疗 3-7 天 , 认为可减少高热惊厥发作;对于合并有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 建议联合应用利巴韦林 7 天 , 可缩短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流涎时间 。
儿童回春颗粒 , 功效清热解毒 , 透表豁痰 。在儿科高热惊厥(中医“急性惊风病”)却有疗效 。但高热惊厥一般认为是某些宝宝的一种体质 , 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宝宝 , 发热时应积极给予退热治疗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感冒中成药使用全攻略

文章插图
中医人袁检仔注:指南认为 , 小儿感冒以头昏、脘腹胀满、呕吐泄泻为主时 , 推荐单独使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 3-5 天 , 可有效改善腹胀、呕吐症状 。
其实 , 我认为这条应该和第7条结合起来看 , 这条指南的是胃肠型感冒(外有风寒证)类型;而第7条治疗的是胃肠型感冒(外有风热证)类型 。请互参我在第7条思维导图后的注解 。
以上为最新版的小儿感冒中成药用药全攻略 , 基于指南 , 一共分12种情况讲述 。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依据临床主要症状治疗小儿感冒 , 确实方便选用 , 也方便选对 。但有些条目无法分别寒热 , 也容易造成误解误用 , “中医人袁检仔注”的内容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 , 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
最后强调:以上科普内容 , 仅供参考 。中成药选择 , 一定不能依据单一症状选药 , 而必须透过症状辨对证后方能选药 。选用任何中成药前 , 都需再次查阅药品说明书;由于宝宝病情变化快 , 如有任何病情变化 , 都必须及时至医院就诊 。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 , 请收藏、点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