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茸对肝有副作用,满族使用桦树的民俗


桦树茸对肝有副作用,满族使用桦树的民俗

文章插图
作者夫差保仁吉林家谱
满族其他俚俗
【桦树茸对肝有副作用,满族使用桦树的民俗】东北的山起伏不平,千里之外 。无论是长白山还是兴安山,到处都是山和海一样的绿色阴影 。大森林是植物的世界,也是动物的天堂,大自然的神奇在这里无处不在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敬畏这里的山和树,敬畏这里的山神阿林李杜 。
常年在林中游历的满族人,不仅祭祀山神,还以不同的形式祭祀班达玛(猎神)和各种植物神 。森林中的蘑菇、菌类和野菜是它们狩猎生活的补充 。山里的各种草药治病,桦树为他们提供制作各种船只、房屋和器皿的材料,山草为他们喂猎马 。在满族人眼里,植物是善良的,是有灵性的,所以他们感恩植物,虔诚地崇拜植物之神,比如佛罗多妈妈(柳神)和奥尔胡丹都里(奥尔胡丹都里) 。
中国是礼仪之邦,幅员辽阔,南北文化差异很大 。千百年来,南方的中原地区一直沿着农耕文明的道路发展,而北方东北地区的满族先民仍停滞在原始渔猎文明时期 。俗话说“百里风不同,百里俗不同” 。
桦树是一种广泛生长在北方的树 。它英俊、挺拔、优雅,尤其是它洁白、质朴、优雅的树皮 。在黑化树干组成的大森林里,它是如此的优越和精致 。难怪文人墨客称赞它为“大森林中的美人”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满族人,除了欣赏白桦树白净挺拔的身影,看重的还有离不开它古朴典雅的树皮 。可以说:“老塞敲三棵黑白树,官山再捶紫桦树皮 。”
满族祖先使用桦树和桦树皮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开发和利用了数十种由桦树和桦树皮制成的工具和生活用具 。桦树已经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渔猎生产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关东满族独特的桦树文化 。桦树文化是一种相对原始的文化现象,是在生产力低下的门槛下产生的,是单纯渔猎生活方式的产物 。它伴随着满族的进步,直到20世纪初 。如今,桦树和桦树皮制品在满族人中很少见 。然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白桦文化,仍不时让满族人想起过去的关东 。
桦树茸对肝有副作用,满族使用桦树的民俗

文章插图
满族的祖先,肃慎人,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制作和使用木制器具 。他们还提供高质量的树木作为贡品,并将其神化 。《山海经》年:
在国,在白山的北部,有一棵名叫罗的树,是祖先代表皇帝在这里取的 。
《晋书》年:
寿司家族.有一个树名,常昌 。如果王国里有一个神圣的皇帝,他的木头是生的,他的皮肤是可以穿的 。
《竹书纪年》,在古代舜帝时期,“二十五年,Xi沈氏全家来到朝鲜朝贡弓箭 。”周武王伐纣时,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也来“献石卷”助阵 。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武器 。时至今日,人们都不知道,古籍中的记载也不一样 。根据《吉林汇征》的记载,它是一种“雉尾垂肉,红色,可作为媒介” 。《柳边纪略》年,清朝的杨斌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更令人惊叹:
小号木,长三四寸,黑或黄,或略白,有文理之分,非铁非石,可用来削铁,每次破石,都有不少人住在呼尔哈河 。相传,苏神之箭以此为目标 。一个好人隐藏了他的家,但他必须为之奋斗 。自苏申家族以来,专世石一直致力于中国 。在积石卫的习俗中,不要把这个作为武器 。
清朝以前,满族的生产生活用具还比较落后,从居住在牯鹿(尖塔窝棚)、塔坦(马架),到“胡伟”(独木舟)、渡河用桦木船,再到木箱、木盆、木碗、木桶、木杯、木盘子、木调羹等 。以及动物和人所扮演的神灵和儿童进行祭祀 。人们还用树皮和麻草浸泡制成“火山”(纸),用树皮纤维绞成绳子,用空心枯木制成“呼兰”(烟囱),充分展现了满族先民的聪明智慧 。清代诗人赵昚讲述了诗歌的故事:
皮纸树皮绳是人工材料制成的,不容易使用 。
从木头上切下中空的烟,呼兰古代的制度更多的是旁证 。
1963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在莺歌岭肃慎人原址发掘时,出土了一件桦木器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个原始的桦木器皿闪耀着几千年前满族先民桦木文化的光辉 。东北地区的桦树品种很多,有桦树、黑桦树、月华、红桦树、黄桦树、亮叶桦树、硕桦树、风桦树等 。
白桦树喜欢光和耐寒,喜欢潮湿和贫瘠 。桦树在中国东北的广大地区非常丰富 。到目前为止,这里的很多地名都是以桦树命名的,比如华川、华山、桦树、桦岗子、桦树林、桦南等等 。桦甸市,原名华皮甸子,因盛产桦树皮而得名 。因为这里交通便利,靠近松花江,郊区的苏密城遗址是渤海国长陵府的政府旧址 。
因此,清光绪年间,县衙由原来的白桦林迁到此地 。白桦又称白桦,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桦树 。它木质好,树皮颜色好,尤其是其中的“白花贵于花”,被古人称为“酱花瓣” 。
《金史與服志》年:“酱里有白桦花瓣的叫桦皮斑纹,颜色像酱里的豆瓣菜一样紫 。”手持金弓金马骑射的女真人妇女,常常用这种桦树皮装饰马刀的刀柄和刀鞘 。辽宁河图拉(今新宾县)的桦树皮,“可视为蜡皮,上面有黑紫色的花”,被称为“暖皮” 。清代八旗兵多用作马鞍或刀鞘、弓箭壶等 。古人云:“酱花瓣桦树皮是雉鸡尾,人之箭当生 。”
桦树皮有很多层,可以揭开十几层,薄如丝,白如纸 。早年东北地区材料、纸张短缺,习惯用桦树皮代替纸张 。
宋金时期,流传着一个有关以桦皮代纸的美谈 。洪皓是宋朝一个很有气节的使臣,金天会七年(1129)出使金国时被扣留,金帝多次对他委以高官让他投降,他都誓死不从 。
后来,洪皓被流放到金国的冷山(今吉林省舒兰市小城镇附近) 。冷山是金国左丞相完颜希尹家族聚居地 。完颜希尹见洪皓人品好学问又好,就让他教授自己家族的子弟学习 。洪皓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答应了完颜希尹的延师之请 。由于没有书又没有纸,洪皓便向当地的女真人学习将白桦树的皮剥下来,然后细心地揭开用以当纸 。他在桦皮纸上书写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书,被人们赞誉为“桦叶四书” 。
明清以前东北不产纸,不仅民间百姓无纸可用,就连官府也无纸可用 。当年文字多书写于又白又薄的桦木板上,往来传递称之“牌子” 。因削木为牌之故,而贮之年久了则称“档子”,乃为了便于保管贯以皮条挂壁如档之故 。所以,清代写于纸上的文书也延称“牌子”,而多年的文书档案亦延称“档子” 。今人所用“档案”一词即出于此 。自从东北生产出了“豁山”(纸),官府的“牌子”“档子”才不在木牌上书写了 。对此用木牌书写的历史,清人沈兆褆吟诗道:
牌子书完档子穿,案房不虑绝韦编 。
豁山制出挥毫便,削简追思写木前 。
明清时期,东北地区就广泛流行剪纸艺术 。满族称纸为“豁山”,是夏秋之际收采茼麻、芦苇、树皮等林中之物,浸沤成浆、淋成纸、曝晒而成 。这种原始的纸,厚实坚韧色泽不好而且质地粗糙,人们多用来糊窗户糊棚,早年满族人也用这种纸来剪纸刻花 。而满族的桦皮剪纸更具有北方渔猎民族特色 。
满族的剪纸艺术中,有许多造型独具北方特色的人物,人们称之剪“嬷嬷人” 。嬷嬷是满语,即是老太太或老奶奶之意,在满族的萨满教信仰中有许多神通广大的嬷嬷神,据传有一百多位 。这些嬷嬷神分管着天上地下诸多事物,像有掌管生儿育女的,叫欧木娄嬷嬷;掌管男婚女嫁的,叫萨克萨嬷嬷;掌管进山不迷路的,叫威虎嬷嬷;还有掌管女红精致的、祛病禳灾的、家宅平安的等等嬷嬷神 。而最伟大的神则是阿布卡恩都力(男天神)和阿布卡赫赫(女天神) 。妇女们剪嬷嬷人,就是祈求这些天地间的众神,保佑家中人寿年丰、万事吉祥如意 。
东北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达斡尔等北方民族,剪纸艺术所用的材料很多,像用白纸、桦树皮、鱼皮、兽皮、土布等,几乎能见到得到的平整材料都可以用 。其中用得最多的还是具有薄、白、硬实又半透明等优点,又到处都有且取之不尽的白桦树皮 。所以,应该说早年的北方民族剪纸艺术,称之“剪桦皮”艺术更为确切 。
桦树茸对肝有副作用,满族使用桦树的民俗

文章插图
满族最早使用桦树、桦树皮是住宿方面,无论是早年的井式穴居、半穴居,还是后来的“撮罗”“ 塔坦”或“乌克墩”,屋顶上盖的大都是既轻便耐用又到处都有的桦树皮 。即使是明清时期山林中的满族人,还是居住着这些简陋的以桦皮或草为顶的原始住处 。满族人称桦皮顶的房子为“周斐” 。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乾隆东巡来到吉林乌拉,见到祖居的桦皮房甚感新奇,还吟诗以叹:
巢居遗风藉桦皮,上檐侧壁总堪为 。
端夸不漏还胜瓦,岂虑频迁等弈棋 。
瓮牖绳枢犹未备,夏凉冬暖且相宜 。
五侯第宅皇州遍,芮鞫先型尔尚知 。
乾隆皇帝称关东满族民居的桦皮“周斐”,乃先世“巢居之遗风”,敷桦皮当瓦冬暖夏凉,胜“皇州五侯宅第” 。就是已到了清末民初之际,吉林省城还到处是“桦皮为瓦板门垣,薪积成山易燎原”的满族桦皮老屋 。
清时,满族人不仅仅是土坯做墙、桦皮做瓦的永久性住房用桦皮,那种逐兽而居人走家搬的“塔坦”“撮罗”,更是只用轻便的桦皮来做 。《吉林汇征》有“以桦皮盖窝棚,并有肃薄皮纫缀为油布,大雨不濡”之记载 。
桦树皮还是很好的中药材,气弱而香 。《本草汇言》曰桦:“ 苦,寒,无毒”,可以“入足阳明经”,有解毒清热之良效 。《中药大辞典》载:
桦皮可以“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消肿解毒 。治肺炎、痢疾、腹泻、黄疸、肾炎、尿路感染、慢性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牙周炎、急性乳腺炎、疖肿、痒疹、烫伤”等症 。
桦树的汁液微甜略带苦涩但有药效,满族人很早便已知晓,他们取桦树汁液兑水而饮以清火解毒 。满族人在春天的五月间将桦树皮划开,取出汁液兑水饮服,有治疗痰喘咳嗽、坏血病、肾病、痛风之功效 。桦树上还寄生一种菌叫桦 菌 芝,学 名 叫“桦褐孔菌”,满族老百姓都称其“桦树 菇 ”,这 是 一 味良好的药材 。这种菌为多年生,多层,呈马蹄形黑灰色 。药性微苦性平,可 以 消 积 化瘀 、抗癌,是 很 好桦木上生长的桦木菌(老牛肝),其药效很好又称“木灵芝”的抗癌中药 。
东北到处是崇山峻岭大森林、江河和草原,冬天老北风一吹,大雪纷飞冰天雪地 。故此,当年这里交通十分不便 。在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里也有许多桦木制品,像山林中狩猎的满族人冬季广泛使用的滑雪板,拉人载物的狗爬犁、马爬犁、疙瘩套等,都多是用质硬木细的桦木制成的 。
用桦树皮做船是满族等北方民族,因地制宜的又一奇特的发明创造,满族称桦皮船为“扎哈”(小木船) 。《吉林汇征》中有“以桦皮做船,大者能容数人,小者挟之而行,遇水辄渡,游行便捷”之记载 。这种小船有三四米长,两端稍尖并上翘,中间宽约一米多 。制作起来也很方便,先用桦木杆做好船骨架,然后把春天剥下来的巨大整张桦树皮,用树的纤维浸水搓成绳,将桦树皮绑扎在船骨架上 。之后,把船的前后两端处理好,用绳线密密地缝牢 。这些主要的活计做完后,用溶化的树油把缝隙处都刷注两三遍以免漏水 。
桦皮船船体小,只能坐一两个人用单桨划船,多用于打鱼或行旅过江河而用 。这种船最大的好处是轻便,打鱼之后一个人扛起便走,是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北方民族不可或缺的水上交通工具 。桦皮船不但承载着满族等北方民族,也承载着北方民族古老原始的桦树文化 。
清代是桦树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这完全是清廷对关东“龙兴之地”所采取的封禁政策所促成的 。当时,有万里长城和新、老两条柳条边封禁着东北地区,隔绝了山海关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的往来 。这样就造成了祖国东北地区的闭塞落后,陶瓷、铁器等重要生活物资十分缺乏,而大窝集(森林)里又生长着数量巨大的各种桦树,所以满族使用桦木、桦皮制作的器具十分广泛,涵盖着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黑龙江外记》载:
山谷多桦木,土人以为箭鸷,为鞍版,为刀柄,皮以贴弓,为盖,为穹庐,……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 。
满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木制器具中,木质细硬、结实又色泽好的桦树,便成了首选的木料,制作出了杯、碟、盘、盆、锅、勺、铲,以及阴雨天用的雨布、蓑衣;装水用的桶、斗;装酒的壶、杯、篓;装衣物的箱、柜、盒;小孩子睡的悠车、玩的木偶;军兵将士用的箭杆、箭囊、刀柄、鞍乘及战靴的衬里等物 。
为了追求美观,人们还在桦木、桦皮器皿外雕刻或绘画上鸟兽花草等图案;为了耐用不受潮,人们还将兽油涂浸在器皿上,使之韧性增强又油亮美观不怕水 。这些桦木制品轻便耐用,不易损坏而且携带方便,非常适合满族逐鱼兽而居的生活习惯,和供给南征北战的将士使用 。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圣祖康熙皇帝首次东巡吉林乌拉,文学之士高士奇随行扈从 。在其记载所见所闻的《扈从东巡日录》中,对生活在松花江畔的“土人”(满族人)所用的桦木制品感到十分惊奇,详细作了记载:
亚拉挂紫(满语)桦木箱也 。山多桦木,土人取为笥,以盛衣物 。如木如革,文理蔚然,不假缘采 。萨喇(满语)木板鞋也 。长尺许,以皮靸之 。历雪碛峻岭,逐兽如驰 。摩母罗(满语)木椀也 。如盂如钵,斫痕粗备,荐食陈尝,无贵贱咸需之 。差非(满语)木匙也 。长四寸,锐上丰下,削木为之,燎以火使曲 。杂佩戴上,以代箸 。
七十年后,高宗乾隆皇帝东巡吉林乌拉时,又见到了这些族人广泛使用的桦木制品,也是备感新奇,对“赛斐”尤感兴趣,咏诗道:
质古惟称以木为,曲长且椭进餐宜 。
鼎中底用轻染指,座里应教笑朵颐 。
无下奢哉嗤彼箸,有捄便矣籍兹匙 。
青泥坊底芹香处,杜老居然得句时 。
早年,关东铁器十分珍贵,有时铁锅坏了,山林里的满族人,便用古老的桦木锅来代替 。桦木锅煮肉炖鱼确实很奇特 。先要在木锅里添上水,再把鱼或肉以及盐、山葱、山花椒等佐料放在锅里,然后生火将几块石头烧红后逐一放在木锅之中,使水一直沸腾煮鱼炖肉 。如今,这种古老的木锅炖鱼煮肉的烹饪方法,早已无人使用了 。但在满族先民刚走过茹毛饮血的原始年代,吃腻了烧烤兽肉之时,在寒冷的冬天能吃上一顿连汤带水的木锅煮肉炖鱼,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极大的满足 。
制作桦皮器物首先要采集加工桦皮 。一般是春夏之时选择光滑、花纹好、无虫洞的大桦树,先在上下两端将树干横切一周,再顺树干切一刀就可以将桦树皮剥下来了 。这时的桦皮是个卷,须放在污泥池中浸沤使其变软,满族称之为“糟” 。糟数日之后,将变软的桦树皮取出洗净压平、去掉斑节,晾晒干后便可裁割制作器具了 。白而有花且规则有形的桦皮最贵重,可装饰高档军用的刀鞘、刀把;皮似山桃,有花纹,紫黑色的,可以做弓箭囊;皮白亮洁的可以做家中的衣服箱、首饰盒,也可以用来揭成一片片的桦皮纸,然后再剪贴“嬷嬷人” 。
洁白挺实的桦皮也是作画的好材料,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和达斡尔等北方民族,都有在桦树皮上作画的传统 。他们作画的体裁多是山林狩猎、鹰犬逐兽、江河捕鱼、弓马骑射、关东冰雪、萨满祭祀、婚礼风俗等,描绘北方少数民族民风俚俗的画面 。
满族的“逐鹿山林”“ 海东青捕天鹅”“ 凿冰叉鱼”“ 挡亮子捕鱼”“ 狩猎归来”“满族婚俗”“ 江祭”“ 捕貂”等,都是桦皮画的特色题材 。满族使用的多是粘贴、熨烙、烫刻、雕制、彩画等传统技法 。这些桦皮工艺画,具有用料独特、立意新颖、表现手法粗犷等特点,承载着东北满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蕴含着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乡土艺术的形态,是一种北方民族地域色彩浓郁的民间工艺品 。在人们欣赏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桦皮艺术品又焕发出了独具特色的魅力 。
由于桦皮桦木有可以制造箭杆、箭囊、刀柄、鞍版、贴弓等军事用途,所以,清时朝廷十分重视桦皮桦木的开发利用 。《柳边纪略》载,清初朝廷便在今吉林市以北七十余里的大乌拉虞(今乌拉街满族镇),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其属下设有“桦皮厂”(今桦皮厂镇) 。《吉林乡土志》记载:
前清初年,满人重骑射,习弓箭,曾于此地辟射箭场,招致工人,制造弓箭及马鞍等 。而所需材料多为桦皮 。
当年,吉林打牲乌拉衙门的桦皮厂,设有管理采集加工桦皮的六品章京佐领一员,笔帖式一员,下辖众多桦皮丁(打桦皮人),每年要采集加工桦皮、箭杆进呈北京内务府 。据《吉林外记》记载,到了清雍正年间,朝廷更加强了作为军事物资的桦皮、桦木箭杆的管理 。裁去了佐领并将原打桦皮兵丁拨给了官庄,令其耕地交粮以供养打牲乌拉衙门的官员、披甲(兵士)、珠达轩(牲丁头目)、牲丁(包衣)等人 。而采集加工桦皮、箭杆的工作,则改由吉林八旗官兵来完成,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军事物资进行军事管制的味道 。
清时,桦树皮和桦木箭杆是吉林桦皮厂的重要物资,岁例有定额 。《吉林外记》记载,当时桦木箭杆为二百根,隔年赍入御览紫桦皮二百张,上用紫桦皮一千四百张,白桦皮改为紫桦皮一千四百张,官紫桦皮二千张 。另外还须交下五旗官紫桦皮一万二千张,白桦皮三千张 。可谓数量巨大 。
清代,由于平“三藩之乱”、平准噶尔叛乱、收复台湾、安定西藏、战大小金川等大小战事的需要,每年需用大量桦皮和箭杆 。除一部分由吉林的桦皮厂采集加工外,盛京将军属下的辽东等地也进呈 。康熙二十六年以前,由于战事频频发生,每隔一年宁古塔副都统也要按时例进九千张桦皮以供朝廷支用 。
白桦亭亭玉立刚毅坚强,它立足于山川谷地不与众树争抢峻岭高山,它扎根于关东大地不惧严寒冰雪,它大度地奉献自己的身躯为人们所用,北方民族敬重它感激它,从而也流传着许多来自大森林的有关白桦的神话传说 。
满族传说,白桦是天神阿布卡恩都力的女儿,名叫白云格格 。她为了拯救即将被洪水毁灭的人间,偷出了父亲装有黑色土壤宝物的匣子 。然后将黑土撒向人间大地,从而治住了洪水才有了高山森林,使万物生灵得以存活下来 。
气急败坏的阿布卡恩都力,不顾父女之情降下严寒冰雪对她严惩 。白云格格宁死不屈,最后被冻僵在北方的大地上 。她那洁白的衣裙化作了白色的桦皮,而她坚强的精神、婀娜多姿的身躯,则化作了亭亭玉立的树干 。白云格格死去了也在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以使山林中的人们生活得更幸福 。桦树在满族人心中已不仅仅是一种树木,它已深入到满族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意识之中,正如当年黑龙江女真人一首情歌所唱的那样:
在小河边约会哟,桦皮桶打遮掩;
在桦树林相会哟,桦皮篓打遮掩;
现就等你点头哟,咱把婚定妥吧!
桦树皮器具具有轻便、防水、防潮、耐用、不易破碎等特点,桦树生长广泛且易于采收加工,所以,非常适合北方民族的游猎生活 。桦树广泛的各种用途,以及由此衍化而生的精神文化,形成了一种满族等北方民族独特的古老文化——桦树文化 。
其实更宏观地看,不仅仅中国东北的满族等诸多民族是桦树文化的创造者,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诸多民族,乃至北半球寒带、温带的众多土著民族,都是这一古老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存在着共通之处,学术界称之为“次北极圈桦树文化带” 。我国的桦树文化产生于关东的黑土地,产生于关东的满族等北方民族,所以,它也是一种根基深厚的民俗文化 。
传统的桦树文化,伴随着满族等北方民族的渔猎生活,一直走到清朝末年乃至民国年间 。今天看来桦树制品虽然简陋粗俗,但其所承载的历史却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桦树文化虽然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人们仍深深记得,它在满族民俗文化上留下的浓重色彩 。
亭亭玉立的白桦树,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文化,人们以其追溯关东黑土地的灿烂文明;从紫花斑驳的白桦皮,我们可以探索满族往昔的历史足迹 。
满族文化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