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琴


冬不拉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冬不拉简介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 或扁平或瓢形, 琴杆细长, 上面有8—10个品位, 两根丝弦或钢丝弦, 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 一般弹用于重拍, 挑用于轻拍 。 这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他们用冬不拉伴奏, 自弹自唱 。 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 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 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 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混合拍子, 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 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 。 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 意即游唱诗人 。 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 节奏多用混合拍子 。 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 。 音量较小, 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 。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 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 增加了品位, 改用钢丝弦, 扩大了音域, 增大了音量,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
[编辑本段]冬不拉演奏
演奏冬不拉, 将琴斜置于怀中, 左手持琴按弦, 右手弹拨 。 左手按弦时, 多用食指和拇指, 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 小指很少使用, 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 其余三指少用, 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 。 一般以外弦奏旋律, 内弦作和弦衬托, 有时也相反, 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

冬不拉传说
很久以前, 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 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 。 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 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 使人们不得安宁, 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
国王的独生子名叫“冬不拉”, 他瞒着父王, 挺身而出, 为民除害, 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搏斗, 杀死了瞎熊, 自己也不幸牺牲 。 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 都泣不成声, 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 。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 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 。 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 它知道王子的下落 。 ”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 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 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 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 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 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 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
琴声中有阵阵松涛, 有王子的怒吼, 有瞎熊的哀鸣, 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 国王听着琴声, 悲痛万分, 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 。 琴声一会儿雄浑激昂, 一会儿低回婉转, 一会儿音韵铿锵, 一会儿又如泣如诉......从此, 哈萨克人有了自己的乐器, 为纪念王子, 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乐器的名字, 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叫做“阿肯” 。
阿肯弹唱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蕴 。 冬不拉伴奏下的歌声, 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理想与追求,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 。 歌词中有大量的谚语、比喻、哲言, 睿智而通俗, 机警而幽默, 生动而风趣, 朴素凝炼, 浅显易懂 。
弹奏曲调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而强悍, 融合了东方与西方音乐的元素, 是哈萨克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 歌词和曲调水乳交融, 飞翔在广袤的草原上, 因而形成了“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的写照, 和从生到死“唱着来唱着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