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
过程与方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
难点: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写秋的诗句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孤寂忧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沉郁壮阔)
二、复习旧知识:
(一)词: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 又叫“曲词”“诗余”“长短句” 。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律,与词的内容无关 。 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 明确:(万)山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文章插图

两诗意境区别如下:
1、《沁园春 雪》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 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 。
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和当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 。 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 。 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赞颂壮美的河山、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 。
2、《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

扩展资料:
1、《沁园春雪》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 。 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 。 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 。
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 。 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 。 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 。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
2、《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 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

推荐阅读